10月11日上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教师齐敏、郭晓雪组织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部分学生走进山东省科技馆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实践教学包括参观科技成果展和科普观影两个环节,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重点参观了常设展厅和山东科技发展成就展厅,一件件科技展品让科学原理和科技成果真实再现,深化了大家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全方位领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航空航天、海洋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山东省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科普电影《火星使命》和《蓝鲸》让同学们体验了现代多媒体科技带来的沉浸式观感,触发了对宇宙和大自然的无限敬畏。

此次实践教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理论教学的课外延伸,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校外场馆资源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的教学探索,现场参观学习深化了同学们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认识,引发了大家关于新时代青年如何融入我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深度思考。
工商学院2024级管仲班学生赵梦梅:作为管仲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此次山东省科技馆之行,是一次将创新思维与科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成长之旅。我们会把这份收获化作动力,以科学思维为笔,以创新精神为墨,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管仲式”创新者的答卷。
工商学院2024级管仲班学生杨晨:这次实践教学让我对“青年如何融入时代”有了更清晰的答案,管仲以变革推动齐国强盛,如今我们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嘱托,将工商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思维结合,既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探索学科前沿,又以“胸怀家国”的责任感关注民生与生态,让创新真正成为服务国家发展、助力时代进步的坚实力量。
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学生刘佳怡:这次参观让我真切读懂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含义,书本上的公式与原理或许抽象,但当它们化作可触摸的展品、可体验的互动、可沉浸的影像,知识便有了温度与力量,未来的学习中,我也会试着跳出书本,把学到的知识放进生活里,让探索与实践成为常态。
艺术学院2024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傅雨晴:这场科技的盛宴让我找到了艺术的位置与方向,作为山东管理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将带着这份独特的感悟精进琴艺、拓宽视野,思考如何将时代的脉搏融入未来的教学,我愿成为一名桥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既能以科技的智慧探索世界,也能用音乐的温暖照亮人生。
(图文\郭晓雪 审核\齐敏 编辑\邵珠平)